血液从肛门排出,或大便后拉血,或全为血便,颜色呈鲜红、暗红或柏油样,均称为便血。便血也就意味着疾病的发生。那么,便血是怎么回事?便血有哪些危害?如何有效预防便血?今天聊城肛肠专科医院专家为您解读!
便血可能是痔疮、肛裂等肛门疾病导致,这些疾病会引起肛门疼痛、不适感等症状。
长期便血未及时控制,可能导致血液中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浓度逐渐降低,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。患者可能出现倦怠乏力、面色苍白、食欲不振、心悸等症状。
便血可能增加肠道感染的风险,出现腹泻、腹痛等不适症状。
便血可能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,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,使患者出现激动、烦躁、不安等症状。
如果是感染引起的便血,易造成肛周脓肿,可能导致细菌毒素、脓栓等侵入人体血液,引发败血症。
劳逸结合,避免过度劳累,保持身体健康。
一日三餐正常进食,少吃辛辣、油腻等刺激食物,如辣椒、烟酒,多吃蔬菜、水果等含纤维素和维生素较多的食物,保持大便通畅柔软。
每天早上喝杯水,帮助肠蠕动,保持大便通畅。排便时避免用力过度和久蹲看报纸等,**不要超过3分钟。
手纸宜柔软、清洁,避免肛门受损,减少大便出血的现象。
主动收缩肛门,放松后再收缩,连续3次,每日3-7次,有助于增强肛门部位的肌肉力量。
便血虽然常见,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疾病和危害。因此,一旦出现便血症状,应立即就医观察,进行针对性治疗。同时,通过调整饮食、加强锻炼、定期体检等措施,我们可以有效预防便血的发生。